• 2023云南成人高考报名咨询:0871-65100012
所在位置: 云南成考网 > 其它内容 > 正文

2020年成考政治高频考点
2020-10-10 12:57   来源: 云南成考网     点击:0

作者:云南成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意识决定物质

4、辩证法主张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形而上学总是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世界是零散的、绝对的、孤立的画面的拼凑。辩证法强调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5、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历史现象,使我们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和评价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

6、哲学的特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

7、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哲学是各种文化精神的凝结;不同的文化形态都以相应的哲学为依托;哲学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功能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革命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9、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10、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范畴。

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1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坚持了一元论;坚持了可知论;概括了世界的多样性

13、运动的根本属性: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1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15、规律的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性

16、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17、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主要体现在: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2)方法论:这一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9、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

20、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1、为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必须认识和遵循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

2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方法论意义: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持反对盲目盲干;也要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我们既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

2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方法论要求:坚持唯物法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调查研究入手

(2)方法论意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2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的观点;永恒发展的观点

25、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26、唯物辩证法的永恒发展观:世界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画面,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永恒发展的世界。

27、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事物的运动是由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的;联系也离不开运动

28、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9、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依据。

(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①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不仅仅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①概念: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发展主要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同时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

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体现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外因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两点论和重点论

①概念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紧密联系、辩证统一

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制度,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30、质量互变规律

①概念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突破了度的范围,它表现为显著的、根本性的飞跃,是事物连续性和渐近性的中断。日常见到的分解与相持、平衡和稳定的破坏,都是事物质变状态的表现。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空间排列的变更,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表现为事物的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状态。日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都是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既有量变,也有质变,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变体现、巩固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方法论意义:平时要重视量的积累;要不失时机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掌握适度原则

③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31、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

(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否定

①肯定是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②辩证的否定:即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包含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既同一又斗争的结果。

③辩证否定的完成:两次否定

一般的说,在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总是要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也就是否定之否定。

实质:扬弃

④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经过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阶段。

方法论要求:要求人们在观察和思考事物时,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要防止绝对化、简单化;既不能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也不能不加分析的否定一切。

⑤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要求我们要正确看待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

⑥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有客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并准备走曲折的路。

3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1)现象与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露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①含义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及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联系。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②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具体表现在: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能靠理性思维才可以把握;现象是具体的、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相对稳定。

现象与本质又是统一的,具体表现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本质是现象的依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从不同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③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对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的方法论意义:

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表明科学研究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

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现象看作是入门的向导,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如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第一,在实践的基础上要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的具体现象,尽可能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由现象到本质的前提条件。

第二,对所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特别注意区分真象和假象,分清主流和支流。

第三,通过现象取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后,要以此为指导去研究新的现象,从而获得更沈层次的认识。

(2)内容与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的结构、表现方式的辩证关系的一对范畴。

①含义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②关系:

原理:内容和形式是事物固有的两个侧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内容决定形式,在处理问题时,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要善于透过形式揭示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只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

(3)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就是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否则就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原因和结果都有自己确定的内容,不能混淆和颠倒,否则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一方面,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没有原因的结果和没有结果的原因都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

因果是复杂多样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是一果多因,同果异因;一是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4)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因果联系的进一步深化。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因果联系的进一步深化。

②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必然性起支配作用,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促进或者延缓作用。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③实践意义

首先,人们在实践中要立足于必然性,根据必然性规律来规划自己的行动,才能使行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

其次,要重视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防止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

(5)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可能性是还没有成为现实性的东西,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现实性也不再是可能性。可能作为事物的潜政在趋势,它着眼于“未来”,预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现实作为现存的客观实际,它着眼于“现在”,标示事物的现状。二者有质的区别,决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既不能把可能当成现实,治也不能把现实看成可能。

33、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34、实践的本质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35、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时间;科学实验

36、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

(1)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在实践中产生坏的结果。

3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为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8、真理的特点:

特性:客观性

绝对性

相对性

3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彼此包含的

。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任何绝对真理都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或因素。

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40、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对立起来,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个不同的极端。

41、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42、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国家

社会文化结构:由多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

4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4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45、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6、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7、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49、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50、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51、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52、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53、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54、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  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5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56、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 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7、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58、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59、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60、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唯心主义理论的错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二次革命论 ”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9、中共八大指出,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 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1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1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1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14、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1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

     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1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1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2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2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24、“一国两制 ”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2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2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2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9、“工农武装割据 ”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3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3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3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3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3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3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 人民内部矛盾

3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 和平赎买

3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3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39、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4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4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3、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45、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4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7、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48、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49、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50、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52、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5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4、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5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56、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57、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58、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59、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60、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61、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62、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63、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

64、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65、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

66、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7、“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6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69、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0、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1、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7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3、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7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75、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7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77、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

78、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79、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80、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81、202世纪5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8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83、1991年初,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和手段

84、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85、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6、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87、邓小平于1979年3月30日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核心:坚持党的领导

8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切实际、贴切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9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9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92、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9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广大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知识分子;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社会阶级(民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级

 
时事政治

1、2019 年 7 月 6 日电称,我国首个跨行政区域国际航空枢纽北京大兴机场如期竣工并通过验收。9 月25 日机场按期投入使用。

2、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3、2019 年 7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4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文章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

4、2019 年 7 月 26 日下午,中国和巴西建交 45 周年研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5、2019 年 8 月 29 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大会的主题是“智联世界,无限可能”。

6、2019 年9 月23 日,中国女排在日本札幌举行的女排世界杯中迎战美国女排,最终以三局取胜,成为本届世界杯上唯一一支七战全胜的队伍。

7、2019 年10 月1 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 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70 华诞。

8、2019 年 10 月 5 日 2 时 51 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9、2019 年10 月29 日至11 月1 日以“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片区举行。

10、2019 年10 月28 日至31 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党的历史上首次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1、2019 年 11 月 5 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合作 命运与共》的主体演讲。

12、2019 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13、“863”计划的全称是“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它的倡导者是四位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知名科学家:光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王凎昌;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中科院院士杨嘉墀;无线电电子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芳允。

14、2019 年 12 月 28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该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领域第一步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自 2020年 6 月 1 日期施行。 

15、2019年12 月30 日,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北京至兰州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第一条智能化高铁线路。

16、2020 年 1 月 1 日,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17、2020年1月4日至11日,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基里巴斯共和国总统塔内希·马茂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 2019 年 9 月 27 日中基复交以来基里巴斯总统首次访华,也是 2020  年新年伊始中国接待的首场国事访问。

18、2020年1月21至24日,以“凝聚全球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世界经济论坛 2020 年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 

19、2020年1月2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生命重如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20、2020年2月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始接收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确诊患者。9 天“速成”的火神山医院,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更让世界看到了 14 亿中华儿女再次展现的勠力同心的强大力量。

21、截至2020 年2月19 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侦测器以在月球背面工作 412 天,“玉兔二号”月球累计安全行走 378.45 米,成为人类历史上在月球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

22、2020年2月24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出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23、2020 年 3 月 12 日,首都各界人士聚会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仪式,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 95周年,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24、2020年3月26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抗议,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

25、2020 年 4 月 8 日零时起,武汉接触离汉通道管控措施,撤出武汉市交通管控卡口,有序恢复铁路、民航、水运、公路、城市公交运行。这标志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也标志着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6、2020年4 月是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30 周年时间。浦东已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长卷中留下的浓墨重彩的华章。

27、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 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他说要清醒认识和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 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28、2020年4月29 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公告,发布《各人健康信息码》系列国家标准。该系列标准采用了国家标准快速程序,从立项到发布仅用了 14 天时间。

29、2020 年 5 月 7 日,浙江省通过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建成中国首个生态省。

30、2020 年5 月1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 73 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

31、2020 年 5 月 28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 年1 月1 日起施行。该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

32、2020 年6 月7 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出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目标。

33、2020 年6 月11 日,由中国宇航学会推荐,经过国际宇航联合会两轮投票表决,“嫦娥四号”任务团队优秀代表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副总设计师于登云,“嫦娥四号”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 2020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这也是该国际组织成立 70年以来首次把这一奖项授予中国航天科学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意识决定物质

4、辩证法主张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形而上学总是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世界是零散的、绝对的、孤立的画面的拼凑。辩证法强调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5、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历史现象,使我们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和评价应该采取分析的态度。

6、哲学的特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

7、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哲学是各种文化精神的凝结;不同的文化形态都以相应的哲学为依托;哲学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功能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革命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9、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10、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范畴。

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1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坚持了一元论;坚持了可知论;概括了世界的多样性

13、运动的根本属性: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1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15、规律的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根本特点:客观性

16、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17、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主要体现在: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和破坏作用。

(2)方法论:这一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9、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控制作用;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

20、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1、为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必须认识和遵循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

2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方法论意义: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持反对盲目盲干;也要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我们既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

2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方法论要求:坚持唯物法与辩证法的统一;从调查研究入手

(2)方法论意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2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的观点;永恒发展的观点

25、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26、唯物辩证法的永恒发展观:世界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画面,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永恒发展的世界。

27、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事物的运动是由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的;联系也离不开运动

28、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9、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依据。

(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①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不仅仅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①概念: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发展主要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同时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

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体现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外因作为条件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两点论和重点论

①概念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事物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紧密联系、辩证统一

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制度,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进步。

30、质量互变规律

①概念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突破了度的范围,它表现为显著的、根本性的飞跃,是事物连续性和渐近性的中断。日常见到的分解与相持、平衡和稳定的破坏,都是事物质变状态的表现。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空间排列的变更,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表现为事物的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状态。日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都是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既有量变,也有质变,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变体现、巩固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方法论意义:平时要重视量的积累;要不失时机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掌握适度原则

③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31、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

(1)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否定

①肯定是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②辩证的否定:即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包含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既同一又斗争的结果。

③辩证否定的完成:两次否定

一般的说,在事物发展的总过程中,事物的辩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总是要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也就是否定之否定。

实质:扬弃

④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经过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阶段。

方法论要求:要求人们在观察和思考事物时,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要防止绝对化、简单化;既不能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也不能不加分析的否定一切。

⑤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要求我们要正确看待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

⑥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要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有客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并准备走曲折的路。

3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1)现象与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露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①含义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及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联系。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②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具体表现在: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能靠理性思维才可以把握;现象是具体的、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相对稳定。

现象与本质又是统一的,具体表现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本质是现象的依据,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又从不同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

③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对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的方法论意义:

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表明科学研究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

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现象看作是入门的向导,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④如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第一,在实践的基础上要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的具体现象,尽可能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由现象到本质的前提条件。

第二,对所占有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特别注意区分真象和假象,分清主流和支流。

第三,通过现象取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后,要以此为指导去研究新的现象,从而获得更沈层次的认识。

(2)内容与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的结构、表现方式的辩证关系的一对范畴。

①含义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②关系:

原理:内容和形式是事物固有的两个侧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内容决定形式,在处理问题时,首先注重事物的内容,要善于透过形式揭示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只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

(3)原因和结果

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就是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否则就是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原因和结果都有自己确定的内容,不能混淆和颠倒,否则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一方面,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没有原因的结果和没有结果的原因都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原因和结果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

因果是复杂多样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是一果多因,同果异因;一是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4)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因果联系的进一步深化。

①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因果联系的进一步深化。

②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必然性起支配作用,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促进或者延缓作用。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③实践意义

首先,人们在实践中要立足于必然性,根据必然性规律来规划自己的行动,才能使行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

其次,要重视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防止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

(5)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可能性是还没有成为现实性的东西,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现实性也不再是可能性。可能作为事物的潜政在趋势,它着眼于“未来”,预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景;现实作为现存的客观实际,它着眼于“现在”,标示事物的现状。二者有质的区别,决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既不能把可能当成现实,治也不能把现实看成可能。

33、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34、实践的本质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35、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时间;科学实验

36、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

(1)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在实践中产生坏的结果。

3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为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38、真理的特点:

特性:客观性

绝对性

相对性

3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3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彼此包含的

。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任何绝对真理都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或因素。

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40、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对立起来,容易走向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个不同的极端。

41、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42、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国家

社会文化结构:由多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

4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4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45、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6、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7、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4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49、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50、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51、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52、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53、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54、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  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5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56、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 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7、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58、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59、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60、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唯心主义理论的错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二次革命论 ”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9、中共八大指出,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 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1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1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1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14、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1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

     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1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1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2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2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24、“一国两制 ”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2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2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2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9、“工农武装割据 ”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3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3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3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3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3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3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 人民内部矛盾

3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 和平赎买

3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3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39、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4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4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43、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4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45、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4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7、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48、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49、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50、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52、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5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54、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55、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56、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57、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58、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59、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60、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61、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62、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63、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

64、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65、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

66、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7、“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6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69、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0、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1、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7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3、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7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75、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7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77、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对外贸易

78、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79、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80、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81、202世纪5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8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83、1991年初,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和手段

84、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85、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6、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87、邓小平于1979年3月30日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核心:坚持党的领导

8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切实际、贴切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9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9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92、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9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广大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知识分子;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社会阶级(民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级

时事政治

1、2019 年 7 月 6 日电称,我国首个跨行政区域国际航空枢纽北京大兴机场如期竣工并通过验收。9 月25 日机场按期投入使用。

2、201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3、2019 年 7 月 16 日出版的第 14 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文章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

4、2019 年 7 月 26 日下午,中国和巴西建交 45 周年研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5、2019 年 8 月 29 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大会的主题是“智联世界,无限可能”。

6、2019 年9 月23 日,中国女排在日本札幌举行的女排世界杯中迎战美国女排,最终以三局取胜,成为本届世界杯上唯一一支七战全胜的队伍。

7、2019 年10 月1 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 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70 华诞。

8、2019 年 10 月 5 日 2 时 51 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9、2019 年10 月29 日至11 月1 日以“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片区举行。

10、2019 年10 月28 日至31 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党的历史上首次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1、2019 年 11 月 5 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合作 命运与共》的主体演讲。

12、2019 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13、“863”计划的全称是“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它的倡导者是四位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知名科学家:光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王凎昌;航天技术及自动控制专家、中科院院士杨嘉墀;无线电电子学家、中科院院士陈芳允。

14、2019 年 12 月 28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该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领域第一步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自 2020年 6 月 1 日期施行。 

15、2019年12 月30 日,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这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北京至兰州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第一条智能化高铁线路。

16、2020 年 1 月 1 日,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

17、2020年1月4日至11日,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基里巴斯共和国总统塔内希·马茂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 2019 年 9 月 27 日中基复交以来基里巴斯总统首次访华,也是 2020  年新年伊始中国接待的首场国事访问。

18、2020年1月21至24日,以“凝聚全球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世界经济论坛 2020 年年会在瑞士达沃斯举行。 

19、2020年1月2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强调生命重如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20、2020年2月4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始接收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确诊患者。9 天“速成”的火神山医院,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更让世界看到了 14 亿中华儿女再次展现的勠力同心的强大力量。

21、截至2020 年2月19 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侦测器以在月球背面工作 412 天,“玉兔二号”月球累计安全行走 378.45 米,成为人类历史上在月球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

22、2020年2月24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出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23、2020 年 3 月 12 日,首都各界人士聚会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仪式,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 95周年,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24、2020年3月26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抗议,共克时艰》的重要讲话。

25、2020 年 4 月 8 日零时起,武汉接触离汉通道管控措施,撤出武汉市交通管控卡口,有序恢复铁路、民航、水运、公路、城市公交运行。这标志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也标志着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6、2020年4 月是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 30 周年时间。浦东已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长卷中留下的浓墨重彩的华章。

27、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 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他说要清醒认识和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 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

28、2020年4月29 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公告,发布《各人健康信息码》系列国家标准。该系列标准采用了国家标准快速程序,从立项到发布仅用了 14 天时间。

29、2020 年 5 月 7 日,浙江省通过生态环境部组织的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建成中国首个生态省。

30、2020 年5 月1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 73 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

31、2020 年 5 月 28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 年1 月1 日起施行。该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

32、2020 年6 月7 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出了“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目标。

33、2020 年6 月11 日,由中国宇航学会推荐,经过国际宇航联合会两轮投票表决,“嫦娥四号”任务团队优秀代表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副总设计师于登云,“嫦娥四号”任务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 2020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这也是该国际组织成立 70年以来首次把这一奖项授予中国航天科学家。

上一篇: 成考答题技巧
下一篇: 2020年成考语文复习资料

关注云南成考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成考政策、通知、公告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